前文:我发现,虎扑在讨论FIBA积分时,似乎并没有搞清楚具体的计算方法,故有必要另开新帖,详细介绍FIBA积分的计算方法,并借此希望各JRS能讨论并检查一下我的计算结果和过程。能为中国篮球做一点微小贡献,是我的荣幸
正文:
documents-events-world-fiba-ranking-men-how-it-works.pdf
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计算FIBA积分的两个方面:
𝑹𝑷:rating points(增长积分)𝑾:weight(权重)
1.RP(rating points),增长积分计算:RP=BP+ HAP+ ORP
BP(basis points):基础积分,由比赛的胜负决定
HAP(home or away points):主客场积分,由比赛的主客场决定
ORP(opposition ranking points):对手排名积分,由对手的世界排名决定
增长积分等于基础积分、主客场积分和对手排名积分的相加之和
(1)BP(basis points),基础积分:在一场比赛中,当一支球队:
获胜20分以上时,获得750个基础积分
获胜10-19分时,获得700个基础积分
获胜1-9分时,获得650个基础积分
失利1-9分时,获得350个基础积分
失利10-19分时,获得300个基础积分
失利20分以上时,获得250个基础积分
当一支球队弃权时,该队获得0个基础积分,另一队获得700个基础积分。
(2)HAP(home or away points),主客场积分:在一场比赛中:
当一支球队在主场比赛,该队获得-50个主客场积分
当一支球队在客场比赛,该队获得50个主客场积分
当两支球队在中立场比赛时,两队均获得0个主客场积分
(3)ORP(opposition ranking points),对手排名积分:=1.5*(所有参赛球队赛前平均排名-比赛对手赛前的世界排名)
(”所有参赛球队赛前平均排名“: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,其实我也说不好,我倾向于是:所有有世界排名的球队的数量再除以2,而非如它的字面意思:所有参赛的球队的排名的平均数)
三者相加之后,我们就得到了RP的数量
2.W(weight),权重计算:W=TD*C*S*R
TD(Time decay):时间衰减系数,由比赛时间距今的时间决定
C(Competition and region weights):竞赛和地区系数,由比赛举办的所属大洲决定
S(Stage weight):阶段系数,由比赛的阶段和性质决定
R(Round weight):轮次系数,由比赛的伦次决定
权重等于上述四项系数相乘之积
(1)TD(Time decay),时间衰减系数:当一场比赛距今1年或更近,其系数为1
当一场比赛距今2年至3年,其系数为0.75
当一场比赛距今4年至5年,其系数为0.5
当一场比赛距今6年至7年,其系数为0.25
当一场比赛距今8年或更远,其系数为0(换句话说,距今超过8年的比赛,完全不会影响FIBA积分,FIBA积分的统计年限是8年以内)
以上一期世界排名(2025年3月28日)和2017年男篮亚洲杯为例:虽然2017年距今已过8年,但2017年男篮亚洲杯举办于2017年8月8日至8月20日,并没有超过FIBA规定的理论界限———2017年3月28日,所以2017年男篮亚洲杯的成绩对这一期的排名仍然有效,并没有”过期“,预计下一次FIBA更新排名后,也就是2025年9月,这个排名才会被”移除“。而不是说,过了2025年1月1日后,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比赛一口气全部移除。这是一个可能会造成的极大的误区。
(2)C(Competition and region weights),竞赛和地区系数:根据以下比赛所属大洲决定:
世界杯:2.5
奥运会:2
奥运会资格赛(即奥运会落选赛):1
非洲:0.35
美洲:0.8
亚洲:0.45
欧洲:1
大洋洲:0.7(自2017年大洋洲整体加入亚洲之后,该项系数已经作废)
世界杯预选赛的系数,取决于其所属大洲,而不是世界杯系数2.5再乘以所属大洲系数(比如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系数真就是0.45,而非2.5*0.45)
(3)S(Stage weight),阶段系数:正赛阶段(Tournament):1
资格赛阶段,或资格赛最终阶段(Qualifier):0.5
资格赛初级阶段(Pre-qualifier):0.25(一般与中国男篮无关)
欧洲小国(European Small Countries):0.15(与中国男篮无关,针对欧洲国家)
(4)R(Round weight),轮次系数:(左侧数字表述轮次)
1:1
2:2
3:4
4:6
5:6
注:所有资格赛(Qualifier和Pre-qualifier)的轮次系数R永远取1;
轮次系数只对该轮次的胜者生效,败者的R永远取1(以2025亚洲杯为例,半决赛属于第4轮,中国队是胜者,R=6;新西兰队是败者,R=1;决赛属于第5轮,中国队是败者,R=1;澳大利亚队是胜者,R=6);
轮次系数只对”可能晋级的比赛“生效,也就是说,不适用于任何排位赛,排位赛的系数(如有)永远等于1(还是以2025亚洲杯为例,三四名决赛,伊朗和新西兰的R均等于1;或者以2019年世界杯为例,I组复赛,波兰R=2,俄罗斯=1;M组排位赛,中国和韩国的R均等于1)
四者相乘之后,我们就得到了W的数量
(3)计算积分:算出RP和W之后,我们就可以计算最终积分
公式: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/𝒎𝒂𝒙(𝑲, Σ𝒊 𝑾𝒊)
其中,“Σ”表示求和,𝒎𝒂𝒙(a,b)表示括号内两数中区大者,𝑲是FIBA针对参加比赛数量较少的球队设立的,与中国男篮无关,因为中国队的“Σ𝒊 𝑾𝒊”>>𝑲。
搞懂了上面的公式之后,我们就可以开始计算,以2025年亚洲杯为例(实际过程比这复杂得多,实际结果也完全于此无关,仅作示例,以供参考)
第一场:中国93-88沙特中国队赢沙特5分,故BP为650;因为是客场,故HAP为50;假定“所有参赛球队赛前平均排名”为80(之后后文统一取该数字),沙特的赛前排名为65,则ORP=1.5*(80-65)=1.5*15-22.5
故最终RP=650+50+22.5=722.5
再算W。今年举办,时间系数(TD)肯定等于1(后文不变);亚洲举办,地区系数肯定取0.45(后文不变);正赛阶段,阶段系数(S)取1(后文不变):小组赛,轮次系数(R)取1
故最终W=1*0.45*1*1=0.45
此时,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=722.5*0.45,Σ𝒊 𝑾𝒊=0.45
第二场:中国100-69印度中国队赢印度31分,故BP为750,中立场地,故HAP为0(往后因为都是中立场,故后文不再提及),印度的赛前排名为76,则ORP=1.5*(80-76)=1.5*4=6
故最终RP=750+0+6=756
此时还是小组赛,故W还是等于0.45
此时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=722.5*0.45+756*0.45,Σ𝒊 𝑾𝒊=0.45+0.45
第三场:中国90-68约旦中国队赢约旦22分,故BP为750,约旦的赛前排名为35,则ORP=1.5*(80-35)=1.5*45=67.5
故最终RP=750+0+67.5=817.5
此时还是小组赛,故W还是等于0.45
此时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=(722.5+756+817.5)*0.45,Σ𝒊 𝑾𝒊=0.45*3
第四场:中国79-71韩国中国队赢韩国8分,故BP为650,约旦的赛前排名为53,则ORP=1.5*(80-53)=1.5*27=40.5
故最终RP=650+0+40.5=690.5
此时是1/4决赛,属于第3轮次(第2轮次是12进8,第1轮次是小组赛)
故R=4,W=0.45*4=1.8
此时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=(722.5+756+817.5)*0.45+690.5*1.8,Σ𝒊 𝑾𝒊=0.45*3+1.8
第五场:中国98-84新西兰中国队赢新西兰14分,故BP为700,新西兰的赛前排名为22,则ORP=1.5*(80-22)=1.5*58=87
故最终RP=700+0+87=787
此时是第4轮次
故R=6,W=0.45*4=1.8=2.7
此时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=(722.5+756+817.5)*0.45+690.5*1.8+787*2.7,Σ𝒊 𝑾𝒊=0.45*3+1.8+2.7
第六场:中国89-90澳大利亚中国队输澳大利亚1分,故BP为350,澳大利亚的赛前排名为7,则ORP=1.5*(80-7)=1.5*73=109.5
故最终RP=350+0+109.5=459.5
虽然此时是第5轮次,但因为中国队是落败方,
故R=1,W=0.45*1=0.45
此时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=(722.5+756+817.5)*0.45+690.5*1.8+787*2.7+459.5*0.45,Σ𝒊 𝑾𝒊=0.45*3+1.8+2.7+0.45
最终: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=原式=4607.775,Σ𝒊 𝑾𝒊=原式=6.3
故,中国队在本届亚洲杯的最终得分为Σ𝒊 𝑹𝑷𝒊 × 𝑾𝒊/Σ𝒊 𝑾𝒊=731.4
(再次强调,此结果仅供示例,对现实结果不具任何参考意义,真正正确的的方法,是用此方法,算出八年内中国队参与的所有FIBA比赛结果)
以上就是FIBA排名的计算过程,希望能对各位JRS有所帮助